未分類

《家.多一點愛》把愛帶回「家」

文: M&M

M&M – Mandarin and Mission-普通話和使命,普通話事工就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的異象是認識、關顧一群「離家」的朋友,盼望有天他們回家的時候,能把神的愛一同帶回去。隊工成立頭幾年,我們接觸的大多是只能短期留在港的內地生,有些只來港數個月,有些是完成學位、碩士課程就去其他地方升學,有些選擇回內地工作……雖然未能看到他們在這裏扎根成長,神卻讓我們看到這事工的價值。有內地生離港升學之後繼續返教會,後來決志信主;亦有內地生在這裏決志後,在外地洗禮歸入基督。一年之前,我們都認為M&M的角色主要是撒種;或許我們不是收割的一個,未能看見他們在隊工內成長,神卻有美好的計劃,祂一直在看顧每個生命。直到2014年,神交給我們撒種以外的使命。

建立另一個「家」

2014年9月,透過弟兄姊妹幫忙宣傳廣東話班,我們認識了不少內地朋友,他們大多是會留港一年以上的。每堂廣東話班後,我們舉行團契活動,希望能藉恆常的聚會,招聚一群內地朋友,給他們「家」的感覺。除了教授廣東話,我們一起遊覽香港,在聖誕看燈飾,秋涼時去郊外燒烤,共享感恩節筵席,在新年吃盆菜,放假時打球、去茶樓,禮拜日參與聚會……就是這樣,透過半鹹半淡的普通話和廣東話交流,點點滴滴的回憶,逐漸為「離家」的朋友建立另一個「家」。為了讓他們更投入,我們在有內地生同在的時候,都儘量講普通話;為了令他們更投入崇拜,弟兄姊妹作即時傳譯,盼望他們能明白講道內容。看到不太精通普通話的同工在崇拜時拿出滿是普通話拼音的崇拜演繹稿練習,全為了讓參與崇拜的內地朋友聽懂經文,實在很感動。建立一個「家」,不論他們是否基督徒,都用神的愛接待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愛,是我們另一個重要的使命。

「這裏就是我家」

在弟兄姊妹介紹下,我們認識了兩位來港讀碩士的內地生,一位已經信主,一位在永光崇拜那天決志信主。他們一直在M&M生活,甚至想成為家員,望能為教會付出。轉眼他們已在永光生活了一整年,這年間,他們一起參與崇拜、查經、退修營……我們的角色由「撒種」變成「栽培」;他們亦由「新朋友」成為同工,幫忙照顧新朋友,邀請他們的室友、同學回來。有一天,跟弟兄談到「家」的時候,他說:「現在我已把香港視為我家了,這很大原因是教會有家的感覺,大家跟家人一樣,互相幫忙,可以聊天,連跟家人說不了的話都可以講。」看著他們在神家裏成長,追求成為家員,樂意在屬靈的家事奉,實在很感恩、很感動。

「內地的家比這裏更需要我」

雖說知道我們的角色是「撒種」,內心卻總是希望內地生能留在香港,希望他們能在這裏一同建立、發展普通話團契。直到有一次,遇到一個從小在內地成長的基督徒,改變了我的看法。他是我們廣東話班學員的同學,最初聽到他堅決不會留港,難免有點失望,聽他分享之後,卻被他深深的感動。他說:「香港不需要我,大陸的問題有很多,太多人不明白生命有何意義,他們只想自己,總是想辦法賺取利益,漠視他人。」他認為內地太缺乏基督徒,所以決意要回去為神作鹽作光,照亮黑暗的地方。神的目光總比我們的寬廣遠大,當我眼目只專注在隊工發展,神的計劃是差遣合適的人到內地作見證。透過這弟兄讓我看到,相比起隊工人數增長,內地結果子的數量更為重要。若我們能把握內地人在港的日子,努力栽培他們,培養使命感,他們「回家」就變得更有意義,可以帶來更大的祝福。

家.多一點愛

農曆新年是中國人十分重視的日子,不少內地人都會在這段時間回家過節。今年新年,一位內地生的母親來港探望女兒,一起參與永光的主日崇拜,崇拜之後,她衷心的向我們致謝,謝謝我們照顧她的女兒。內地朋友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眼中都是何等寶貴。原來在我們發展內地生事工的同時,種子不單單撒在我們接觸的新朋友心裏,在他們的家人眼中也成了美好的見證。內地朋友常常邀請我們去他們家鄉看看,若有天能進入他們內地的家,為他們和他們的家人禱告,將會是何等美妙的事。

詩歌《宣教的中國》的歌詞其中一句是:「我帶著使命向前走,要喚醒沉睡的中國,縱然流血的時候,我也永遠不回頭。」在內地傳福音或許不容易,但主卻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們在香港,不用流血也可以參與在中國的宣教事工之中,是多麼大的恩典。近年常聽到很多不滿內地人的聲音,說他們爭學位、搶奶粉……但願更多弟兄姊妹能看見,在香港這得以自由傳福音的地方,內地生來港讀書、工作,就是我們搶救靈魂的機會,就是領他們接受神愛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