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在神豐盛裏的滿足

文:郭志榮宣教師

「我已經學會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任何事情,任何景況,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1 下~ 13)(和合本修訂版)  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親自建立的教會,他們對保羅的事工一向相當支持。保羅在腓立比書中提到,腓立比教會差派了以巴弗提協助保羅,且從一開始便在財政上支援保羅。保羅被囚(很可能在羅馬),他們再一次供應保羅所需。因此保羅雖然強調他並不缺乏,仍為此而大大喜樂,並嘉許腓立比教會的餽贈是「為神所接納、所喜悅的祭物」(腓四18 下)。

今次與大家分享的經文,就是保羅在表達他的衷心謝意之餘,也以他自己的生命見證來教導腓立比信徒關於「知足」的功課。

經文提到的「卑賤」、「飢餓」、「缺乏」等,均指向生活資源的匱乏。當人面對生活的匱乏時,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怨天尤人、否定自己,最後甚至出現埋怨神的情況。與匱乏相反,「豐富」、「飽足」、「有餘」就是指人擁有比他基本需要還要多的資源。按道理說,信徒理應為豐足有餘而向神發出感恩,但實情往往剛好相反。十九世紀著名的佈道家司布真就說過,不少信徒在面對匱乏時更加敬虔地生活。不少人「知道怎樣處卑賤」,但卻不懂得「怎樣處豐富」,在豐足有餘時變得驕傲自大,甚至目空一切,忘記了我們手中的一切都出於神、而我們只是一個管家而已。保羅卻不是這樣,他跟腓立比信徒說,在任何事情、任何景況,無論是匱乏或是豐足有餘,他都得了祕訣。

神讓保羅經歷了不平凡的一生。他曾經熱心要逼害基督徒,卻因為在大馬色路上與復活主相遇,歸信了基督。保羅是一位曾接受嚴格訓練的法利賽人,他卻成為了「外邦人使徒」,放寬了對外邦人信主時必須行割禮的要求,這樣的轉變肯定超出了當時大部分人的想像。

實踐「外邦人使徒」這個使命並不輕易。保羅一方面面對著同胞對自己的誤解和激烈的對抗;另一方面,保羅也要教導新歸信的外邦人堅守真理並捨棄異教元素。保羅兩面受敵,但同時又要維繫猶太和外邦信徒之間的合一,相比起大部分使徒,他吃了更多的苦頭、受了更大的逼迫、以及面對更猛烈的攻擊。

困難重重,甚至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脅。但是,這一切經歷卻沒有使保羅失去鬥志而放棄,困難反而成為他靈命成長的屬靈資源,讓他更加明白,只要「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他對哥林多信徒所說的話充滿力量:「我們處處受困,卻不被捆住;內心困擾,卻沒有絕望;遭受迫害,卻不被撇棄;擊倒在地,卻不致滅亡。」保羅認為,這正要顯明當中「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參林後四7 ~ 9)

保羅全然擺上自己,使他藉著聖靈更深刻體會到父神在基督裏的豐盛與大能。有了這樣的體會,世上的「有餘」或「缺乏」、「飽足」或「飢餓」、「豐富」或「卑賤」,根本微不足道。就好像從大海中倒入或抽走一桶水,又好像在一個趨於無限的數字上,加或減一個有限的數,根本不會有任何實質分別。「知足」原文本有「自足」之意,保羅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自足」,這「自足」正是「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而得,就是源自他所親身經歷過的、神無可比擬的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