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沒有起跑線?

文:郭志榮宣教師

「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十二4 及13)這個禮拜某電視台推出了一個關於教養子女的「真人騷」節目,第一集某位媽媽的言論成為城中話題,引來不少網民的狠批。通訊事務管理局也收到對該節目的投訴,認為它「用字粗鄙、內容偏頗及嘩眾取寵」。

然而,當社會大眾一邊「食花生」一邊嗤笑他人的行徑時,他們是否只不過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呢?大部分人當然不會像這位女士那麼極端,至少表達方式不會好像她那麼「出位」,但當中有多少人能真正辨別出這些歪謬現象背後的屬世文化觀念?評者會否或多或少也持有相同的屬世觀念?有多少人甚至也不由自主地參與在其中,好像被鬼附一般?

父母要幫子女「贏在起跑線」的說法,不知何時開始。過早催谷小孩子,逼迫他們參加一些他們全沒興趣的「興趣班」,是否真的能使子女「贏」,已有極大的商榷餘地。我們聽過不少香港的僱主抱怨,投訴現在年輕人普遍的工作表現和工作態度未如理想。年幼時的大力催谷,似乎未有幫助新一代人在職場中變得更勝任。讀書當然不是不重要,但要在職場中成功,一紙文憑以外還有很多很重要的東西,諸如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領導才能、解難能力、責任感、堅毅的性格、積極的人生觀……。

除了效果成疑,「贏在起跑線」背後的邏輯,也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神造人,不是給人有各自的獨特性嗎?不是給人有各自的潛能和天賦可以發揮嗎?「多元智能」的概念,正好提醒我們這個簡單的事實。網上流傳一句聲稱出自愛恩斯坦的說話:「每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幹,牠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是愚蠢不堪。」既然如此,家長何需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作比較呢?

其次,「贏在起跑線」是否表示,一個人若輸了在跑線,以後就甚麼都無望了?一切都完蛋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未必會那麼極端,認為「起跑線」就是一切。不過大家可能還會擔心,在起跑線上輸了,以後要追上來會比較吃力。是否如此?答案視乎「贏」和「輸」指的是甚麼。輸掉甚麼最難追呢?我認為一定是「輸性格」!

最後,說要「贏在起跑線」,到底是要「贏」甚麼?甚麼才算是「贏」呢?「贏」與「輸」,如何界定呢?這牽涉到一個重要的信仰問題:人生的終點在哪裏?名成利就,有學歷、有社會地位,擁有叫人羨慕的財富就是那個終點?我們應該這樣判斷人的價值嗎?如果是這樣,基層的人豈不是就沒有喜樂,不可能活得有價值和有尊嚴?

相對於社會中的屬世邏輯,教會的屬靈價值剛剛相反。保羅在上述哥林多前書的經文教導我們,同一位聖靈賜下不同的屬靈恩賜給我們,按著各自的恩賜在教會中一起事奉,一起建立基督的身體。作為基督裏的弟兄姊妹,我們儘管有不同的成長背景,有不同的社會地位、職業,我們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在基督的身體裏,我們互為肢體,不再以屬世的邏輯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

父母都為自己的子女著想,希望早一點為他們的將來作出最好的安排,這是無可厚非。作為基督徒的父母很清楚,父母是帶著神所交託的使命教養子女,也就是要管教好他們,引導他們完成一場「屬靈的越野跑」──這是一場不需要與人爭競的越野跑!各人的步伐有快有慢,但大家跑到終點時都充滿喜樂。父母擔當的角色,就是把子女帶領到那正確的「屬靈起跑線」上,並且陪伴他們一同起跑,作他們的臨時嚮導,直至他們認識神──這位終極的陪跑員為止。

人生有沒有起跑線?有!就是這條「屬靈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