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把子女帶到上帝面前

文:郭志榮宣教師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路十五11-13 上)

以上是浪子比喻的開頭,輕描淡寫的幾句說話,把浪子離開父家的背景交代了。但試想,假若這事情在現實中發生,這個過程怎可能那麼簡單、那麼平靜呢?小兒子的父母會有甚麼反應呢?會嘗試軟硬兼施,勸告小兒子,游說他留下嗎?這些說話,小兒子聽得進去嗎?小兒子心中會怎樣想呢?覺得父母嘮叨、麻煩、「阻手阻腳」、不明白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嗎?認為爸媽還是當自己是小孩子,總是要限制自己的自由?在這個拉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想像:父母越是反對,小兒子越發要抵抗他心中專制的父母;父母越要講他們的道理,小兒子就越反感,反彈就越激烈。最後,父親把產業分給兩個兒子,似乎是個無可奈何的結果。

這樣的情節對不少有兒女的父母來說並不陌生,特別是子女到了青春期,父母的體會就更加深刻。在這階段,兒女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產生巨大的變化,一切都充滿變數,而且也好像越來越反叛。當兒女仍在孩童階段,父母呵護備至,讓小孩得到照顧。進入青春期後,兒女需要的往往不再是細心和精密的照顧,而是自由的空間。所以,父母學懂「放手」極為重要,至少要懂得在「呵護」和「放手」之間取得平衡。

瑪達蓮娜‧ 伯格納吉在《家庭是人生的冒險》一書中就提到:「『放手』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項大挑戰。『學會放手』是父母面臨的最大問題。」然而,「放手不是放任孩子讓他們跌倒,而是把我們所愛的人雙手捧到上帝面前,把我們不必、也無法再掌控的事交給祂,並信任祂。當我們無法照顧他們時,上帝可以;當我們不能再保護他們時,上帝的使者可以!」所以,父母「放手」,不是逼於無奈,而是父母一個自覺的行動,要以懇切的禱告守住自己在成長中的兒女。

父母除了「放手」以外,讓兒女有自己的屬靈朋輩也是至關重要的。兒女到了青春期,朋輩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甚至會超過父母。不少父母知道朋輩的重要性,因此千方百計也要把自己的兒女送進名校讀書,好讓兒女在這樣環境中,和同學彼此產生朋輩的影響力,在學習的過程中互相砥礪。而兒女屬靈生命品格的成長,其實也需要有好的朋輩互相影響。當父母為兒女入學大費周章,要安排兒女有好的讀書朋輩時,我們也不應忘記讓兒女自小認識他們自己的屬靈朋輩,以致他們在成長的路上成為彼此守望的屬靈同行者,一起走過這個充滿變數的成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