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父母與少年的下一代︰同在(Being with)的家庭教育模式

文: 黃月英牧師

在社會競爭的壓力之下,很多時父母不得已催促少年子女不要落後於人。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表達,在學業的爭逐之下,只化約為「有事要做」或「有做不完的事」。父母常常以一句「我都是為你好」,便讓子女閉嘴,或許子女根本就不想再多說,覺得「講都無用」。

「不斷地做習作」、「應付測驗考試」使很多子女失去了學習的動機,機械式地應付外在的要求,但有關成長的內在需要卻很少得到父母的關心。子女被壓下去的情緒和困惑得不到疏導和表達,子女的心靈被扭曲了,於是很多本來開朗和樂於溝通的孩子,到了少年時代卻變得沉默、偏激和憤世嫉俗,其中的轉變往往在於他們的內心世界沒有被表達和被充分聆聽。

因此,父母與子女的「同在」,不是用時間來量化,由朝陪到晚看守著孩子,而是本於「對關係的重視」,由關係入手去「傳承屬靈的價值」、「栽培生命的成長」和「引導疏導其鬱結」。父母「同在」的責任,無法假手於人。父母與子女同行,是生命的感染,而不是技巧的運作。是父母先要對自己的生命作出整理,並且覺醒自己的子女的獨特和價值。

父母若要以「同在」的方式盛載子女的生命,自己的心靈要有空間,靈性的生命也要健壯;否則,父母也會落入精神和心理的困擾之中。父母須作自身的生命整理,才不會不受控地被積壓的負面情緒所癱瘓,而做出傷害子女的行徑。因此,父母必須學會默觀祈禱,把積壓心中的負面情緒,通過安靜和神所賜的一口氣,藉著呼吸把心中無法言說的重擔交託上主。這樣,父母心中才會騰出空間去裝載子女的情緒和困惑,而不致失控爆炸。

父母藉「同在」締造和享受與子女的關係,乃是父母試著智慧地走近他們,引發他們的分享和交談。「智慧地」就是不可能命令他們分享,更不可偷看他們的日記或短訊來「認識」他們。父母可分享自己來引發他們自發分享,也可以就生活的大小事件跟他們討論,讓他們分享。習慣性的討論和「分享事件」,使他們慢慢安全地「分享自己」。因此,父母作生命感染的前題,是先與他們建立起「生命對談」的關係;父母學會享受聆聽,裝載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建立的觀點和看法,然後父母以「用心聆聽」和「用智慧回應」,是這關係進深的關鍵。

進一步而言,父母以「同在」來進行生命/信仰價值的感染,和生命價值的教導。生命價值的教導是從學習神話語和生活經驗而得,生命價值教導重點是讓他們肯定自己生命的寶貴,學會熱愛自己的生命,接納自己生命的獨特、尋求自己的使命,辨識生命不是物質滿足或享樂至上。

父母主動地就地取材作出生命「價值的教導」,像耶穌以比喻作教導一般,既唯實又貼地。當下的少年人的課題,包括電影劇情的討論,少年人對感情的迷思、信仰問題的討論、人與人相處、朋友的定義和界線、自身的身分、人生的責任和使命、對社群的責任……。父母從少年人的認知和經歷中「培養其辨識的能力」,及建立起其「合乎信仰的價值觀」,就可逐漸建立「品格和人格」,使其學會對自己的言語及行為負責,持守正直、公義、愛、勇敢、扶助弱小等美善價值。

父母確有屬靈的責任,就是讓子女認識自己是天父的兒女,是主耶穌當代的門徒,人生無論在什麼處境和職業,都可以帶著這些屬靈身分置身其中。因此,父母是子女的屬靈導師,與他們一起研讀聖經,助他們步步成長。父母不應該認為子女信或不信是他們的自由,子女的信是父母的使命所在,父母的生命見證是「不由你不信」。

兒女在少年階段的迷失、偏離和挫敗,父母要用禱告裝載子女的現況,並且以忍耐、等待與他們同在,學習一種相處的模式,既「不放縱」也「不放棄」,而是「放手」和「交託」神,順應著現實處境,與他們同在和同行,一步步助他們走出偏離,重新對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作為父母不要以為一些風暴臨到自己的子女,他們便會「完蛋」,父母如何善用這些險境助他們吸收教訓,並且相信他們不會被命定了,而是可以從該次的經歷史成長過來。

誠然,子女的成長過程,是父母自己的破碎、更新和轉化,父母肯順應著神的教導而為,像慈父等待著浪子的回轉,信任天父對子女的帶領,在心靈裡面沒有逃避面對叛逆的子女,而是在心靈裡守著他們的回轉。父母就是屬靈的導師,教導子女神的話語及屬靈操練,故此父母為子女要作屬靈的裝備,以致能夠引領子女感受到上主的同在,並邀請上主一起同行人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