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耶穌基督「下到陰間」?

文: 潘耀倫牧師
比較《使徒信經》與《尼西亞信經》對聖子耶穌基督的認信,除了後者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澄清聖子生命的本質之外(在萬世以前為聖父所生,從上帝所出的上帝,從光所出的光,從真神所出的真神,是生、非造,與聖父同體;萬物都是藉著祂受造),還有另一個使人好奇的分別,就是在《使徒信經》裏有「下到陰間」這短句,但《尼西亞信經》卻沒有。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是《使徒信經》說多了,還是《尼西亞信經》有遺漏?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先從《尼西亞信經》說起。主耶穌基督「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被害,受死,埋葬」,這是四卷福音書詳盡記錄的情節。對猶太人而言,不論是義人或不義的人,死後便進入「陰間」(sheol)1。「陰間」代表與神隔絕,也自然沒有將來;朽壞是被埋在地裏的必然後果。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可十五34),有助我們了解「受死,埋葬」為祂帶來的痛苦:主耶穌被神摒棄了,陷入絕對的孤獨;從某個意義上看,絕對的孤獨也是一種死亡;埋葬,也就是死亡的明證。但這不應是義人的結局,因此詩人說:「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詩十六10)使徒彼得在五旬節的講道也引用了這話。由此看來,猶太人理解「受死,埋葬」,本來就包括被撇在陰間、朽壞的意思。
但《使徒信經》那「下到陰間」之說是多此一舉嗎?非也。新約聖經有幾段經文(羅十7;弗四9;彼前三19及四6),直接或間接地指出主耶穌基督曾「下到陰間」。《使徒信經》如此強調主耶穌基督「下到陰間」最少有兩個目的:一、要藉著這象徵語言指出基督的救贖的普世性;即使「陰間」的定義就是「沒有神的同在(the absence of God)
的地方」,但祂的在場卻表示神的同在(the presence of God);二、它將「死了,葬了」的象徵意義更清楚地說明出來,從而肯定在世為人的主耶穌基督曾經徹底地參與人必須要走的旅程,連那最後的「下降的旅程」(descent)祂也參與了,才展開那升為至高的旅程(ascent)。本週當我們與組員共聚,不妨談談我們在人生中種種下降的旅途當中,如何發現主耶穌基督的同在,好能獲得從祂而來的鼓勵與力量;因為那曾被埋葬並下到陰間的主,應許總不撇下我們為孤兒(約十四18)!

1「陰間」(sheol)譯為希臘文是hades,這與另一個譯為「地獄」的希臘文geenna(即英語Gehenna,作為地名,指耶路撒冷以南一山谷,即「欣嫩子谷」,是猶太人焚燒垃圾或屍體的地方)不同。「地獄」是較晚期才出現的觀念,與「樂園」(paradeisos,即英語paradise)相對;「地獄」所指的是罪人/惡人等候審判並永遠受刑罰的地方;「樂園」則是義人等候復活並復活以後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