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Emoji 「😂」〉

文:潘耀倫牧師
生活在資訊時代的我們,不論年紀,大概都接觸過一套非文字的語文,叫「繪文字/圖形字」(Emoji)。2015 年,英國牛津字典更選出了「😂」(Face with tears of joy)為年度代表字(Word of the Year),原因是那個圖形字「最能反映出2015 年的社會思潮、氣氛和關注」(“best reflected the ethos, mood, and preoccupations of 2015”)。
「😂」是我在社交網絡上經常採用的圖形字,它繪形繪聲地、更有效果地表達出「笑到標眼水」這五個中文字所要傳遞的信息和情感。直到他的兄弟「🤣」出生之後,我多了一個愛好,但「😂」仍然經常在我的「常用項目」上佔一席位。

以文字在網絡社交平台裡進行溝通其中一個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文字信息往往不能準確地傳達言者的語氣和態度,聽者讀了之後有太寬闊的解讀空間,於是容易產生誤會;很多筆戰都是由此而起。我們更可能這樣認為:採用圖形字應該麻煩更大吧,因為圖形字所提供的想象空間理應比文字更大!譬如「🙏🏻」,我們經常以它為「祈禱手」,但更多人用它來表達「謝謝」或「懇求」。
但我們因此就不喜歡採用網絡社交平台嗎?非也。因為意識到潛在的問題,我們便各自擬定回應的策略。有人放棄採用圖形字,而放棄的理由各異;有人先費一輪功夫,與親朋戚友為圖形字的含義找共識,免得製造混亂;有人繼續隨心地用,想:天就是不會塌下來!我呢,選擇小心地用。
小心地用,因為明白圖形字在情感上的強大感染力;意即,「😞」比起「我今天很不高興」更能令我感受到「你今天很不高興」。而另一邊廂,〈箴言〉卻多次提醒我們「喜樂」的重要:

心中喜樂,面帶笑容;心裡憂愁,靈被損傷。(箴十五13)
眼有光,使心喜樂;好信息,使骨滋潤。(箴十五30)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十七22)

一天到晚,我們絕大部分肢體都會收發很多信息。我經常提醒自己,喜樂是可以感染的。所以,哪管是圖形字表達出我的心境,還是我以圖形字帶動自己的心情,讓我多用令人快樂的圖形字,或者我可以將喜樂傳遞給人!置身於復活節期的我們,不妨更刻意多用令人快樂的圖形字,因為「為著主耶穌復活而大大喜樂」,正是我們的信仰情懷!
(可能你又會疑惑:潘牧師,我也不時收到你傳這個「😭」啊!我告訴你:那是因為我看你為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