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並行法則

文:郭志榮宣教師

「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徒十三1~3)

使徒行傳十一章中提到巴拿巴奉命從耶路撒冷前往安提阿,因為耶路撒冷教會聽到有希利尼人(說希臘語的外邦人)歸信的消息。巴拿巴到達安提阿,看到福音確實臨在這裡。顯然巴拿巴看到這些初信的外邦信徒,極需有人來牧養和教導他們,於是他便找了當時身處大數城的掃羅(即保羅)前來,一起在這個新的希利尼人信徒群體中事奉。巴拿巴和保羅在安提阿大概一年的事奉,產生相當的果效,讓安提阿教會發展起來。

一開始的經文(徒十三1 ~ 3)跟着就提到,一班教會領袖一起禁食敬拜神時(「事奉」一詞即指「敬拜」),他們清楚領受到聖靈的召命,就是要差遣巴拿巴和保羅出去,完全聖靈「召他們所做的工」──也就是要展開他們兩人的宣教之旅。經文中提到聖靈向他們說話,意思就是要強調這決定完全不是出於巴拿巴、保羅或其他人的意願,而是神的心意。

按正常人的想法,安提阿教會剛成立了只有一年多,應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所以巴拿巴和保羅兩位主要的領袖應該留下來。但他倆最後決定跟隨聖靈引導,而不是按照人的心意而行,踏上一條未知的事奉之路,把初生並正在發展中的安提阿教會交手給其他同工帶領。

兩位主要的領袖被差出,安提阿教會卻沒有因此而衰落,反而發展成為早期教會的重鎮之一,在耶路撒冷陷落後,與羅馬、阿歷山大港的教會在早期基督教的發展中一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年是五旬節聖潔會成立的一百二十週年,後來與五旬節聖潔會合併的火浸聖潔會也是在當年擴展成為一個宗派。整個國際五旬節聖潔會,由最初只是位處美國南部的小宗派,在這一百二十年拓展至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會員人數超過二百萬,發展過程也有點像新約時代的安提阿教會。

一開始在宗派實力相當有限的時候,他們已差出宣教士來到遙遠的中國和印度宣教。五旬節聖潔會創辦人之一金約瑟牧師(Rev. Joseph H. King),也像巴拿巴和保羅一樣,把領導火浸聖潔會的工作交給副手,在1910年第二度踏上普世宣教的旅程,而他的第一站就是香港。當五旬節聖潔會和火浸聖潔會在1911年合併時,他因為不在國內而沒法出任首任總監督,仍當選合併宗派的副總監督。金約瑟牧師回國後,一生致力推動普世宣教。

記錄了國際五旬節聖潔會宣教史的著作《從一本到萬族》的作者鄧士道(Frank G. Tunstall)稱之為「並行法則」(Simultaneous Principle)──即海外宣教和本土事工發展「並行」,而不是先專注於自己的發展,在認為自己有「餘力」才支持普世宣教的福音運動。

這「並行法則」讓我們清楚看到,有福音使命的教會才能蒙神的使用。他們不會因為「付出」而實力減弱;相反,當他們愈對福音使命有承擔,神就愈把所需要的資源加給他們,使他們壯大,成為神所合用的器皿。

事實上,信徒的生命也是如此。個別信徒總是認為要「做好自己」才出來事奉。然而,屬靈生命成長的法則並不是這樣的,而是有如「並行法則」一般,因為信徒總是愈事奉神,便愈能看到神處處介入在他們的人生之中,也就愈經歷到神與他們同在,生命愈是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