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人生中的危與機

郭志榮宣教師

之前一位肢體給我聽了一首很有趣的兒童詩歌──雖然是兒童詩歌,但我有點懷疑兒童能否明白當中的信息──名為〈英雄被困筲箕灣〉。年輕一代不一定聽過「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這俗語,這俗語形容未有港鐵港島綫、東區走廊也未開通至筲箕灣之前,出入筲箕灣經常遇到交通擠塞的問題。

這首詩以此為題,列出聖經中很多面對「被困」的人物故事,包括約拿被困在大魚肚中、但以理在獅子坑、摩西被困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海邊等等。詩歌要表達出,就算此刻在危機處境中「被困」也不用怕,因為神是我們的牧者。聖經記載了這些人物的事蹟,讓後世的人看到,神如何引領這些聖經人物走出「被困」的「危」,而這過程就成為了他們更深經歷神同在的「機」。「危」與「機」有時就好像是一個錢幣的兩面,英文就有這樣的說法:「Crisis creates opportunity」(「危」生出「機」)。

病患也是人常會面對的危機處境之一。現在醫學昌明,不少嚴重的疾病,都有方法治療,或最少能控制其病情。不過,即使只是患上能治癒的疾病,重病患者所要面對的身體疼痛和心理壓力也極大,大到一個地步甚至可以令病患者質疑過去視之為理所當然的核心信念。毫無疑問,患上嚴重的疾病是人生中的「危」,但這也同時可以成為病患者的「機」。

看過一位德國的女作家這樣說:「患病會迫使我們休息,……給予我們可以轉向內心的時間,再度認真地面對自己的感覺。……我們認識到:即使缺少了我們的投入,一切事物也都照常運作,而且運作得很好。這樣的領悟幫助我們可以更明辨真正重要的事,並放下次要的事。」(雅諾許(Linda Jarosch),《明天開始,我要穿紅色》)

患病給予人「轉向內心的時間」主要不只是讓病患者認真面對自己的感覺,而是驅使他們面對人生意義的問題。我相信,那些在大病一場中決志信主的人,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經歷了甚麼醫治的神蹟,反而是病患過程刺激和驅使他們重新求問「人生為何而活」、「要怎樣活」的重要課題,幫助他們重新釐清自己生命中孰優孰次。於是,病患的「危」成了病患者生命轉化的「機」,成為了他們認識賜生命的主宰的機遇。

大家不要誤以為雅諾許的說法可以解釋掉(explain away)病患的苦難──它至少無法解釋為何會有病患的臨到──但卻能教導人可以以甚麼態度和方式來面對病患。正確態度所帶來的生命轉化,有時比得醫治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