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四十

黃月英牧師

2019 年是青年團四家及少年團其中五家的四十週年。當年每家的組成人數都只不過是小組的大小而已。經過四十年來幾代人的努力,各家發展各有風采,至今仍然是以其獨特的生命力延續福音的使命。四十年的發展,各家的文化拍和,呼應著永光堂平信徒運動的教會文化和價值,使這個屬靈群體依然生機蓬勃。

舊約和新約聖經都記載了不少「四十」的屬靈提醒。四十年的曠野之旅,於以色列民是進入迦南前的歷練過程;主耶穌在面向在世的傳道職事時,被聖靈領到曠野,經歷四十日的試探使祂更堅定地選擇父神的心意。當以色列民踏入應許的迦南地時,迎面而來的是一場又一場的爭戰;主耶穌為了完成其受託的救贖之功,擺在祂前面的是艱巨沉重的十架。因此,「四十」是一個塑造人的屬靈旅程,為要使神的僕人得以剛毅地為神打那美好的仗。永光的四十年,對我們也是歷練,為要裝備屬神的人迎向更艱巨的當代處境,面對末後更壓迫性的屬靈爭戰。

若把這四十年置放在整個教會歷史的二千多年來看,我們不得不為有份於這聖靈推動的宣教長河而深感恩寵。四十年前我們那一代的肢體只是黃毛小子,今天他們已步向中年,繼續以他們成熟的生命守望著下一代的成長,讓永光不單一代又一代延續著永光的教會文化,更是傳承著從使徒而來的福音大使命。由此看來,四十年的「感恩」回應是「領命」,而這延續使命的力量是需要向神「求恩」。讓我們不要自滿地以慣常慶賀的方式度過,而是從有份於教會使命的向度去喚醒肢體,以「感恩」、「領命」和「求恩」的方式,與肢體從過去的裝備,迎向終末的使命,做個具終末意識的基督徒。

今年,牧者們在「終末論」上作了深入的探討,從不同的終末論中學習,探討如何在這個時代作個具終末意識的牧者和信徒。經多番研習和討論,確定「終末的重點」不是指時間上線性的未來,而是「具將來盼望的現在」。其意思就是當人與神的道相遇,人在當下的抉擇中選擇神,而每一次選擇神的抉擇都是「終末的選擇」。因此,作為具「終末意識的基督徒」,他們視當下為終末,要奮戰的場景是現世,他們持續地在當下作出選擇神的行動,也在宣教的使命中邀請人及時選擇神。

有終末意識的基督徒,是帶著動力地活好今天。他們視「現世」為「機會」,為免造成悔憾,他們把握每一個可以選擇神的機會。「終末意識」給予他們「盼望的力量」,好在現世打那美好的仗。人生的抉擇陷墮就是「在與道的相遇中不選擇神」,繼續活在自我和世界的價值之中;他們是沒有終末意識的人,他們選擇世界價值和活在人面前,而不是選擇活在神面前,敵擋神的現世價值成為了他們的結局。因此,四十年的歲月理應是群體終末覺醒的時候,這年頭也是挑戰我們更堅定地在人生作出「終末的抉擇」,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持續地選擇神。

「回顧」四十年間的十五年前,我們差出了牧者前往加拿大的溫哥華開展華人團契,由起初的十多人到現在,他們已經穩定有三百多人出席主日崇拜。當地華人投入事奉,以中國人家的歸屬來投入神的家,事事親力親為,他們很珍惜這海外的屬靈情誼。十五週年的慶典崇拜,我挑戰著他們開展宣教的新一頁,回應著海外華人的福音需要,回饋昔日永光堂對他們開展期的參與和同行。

「檢視」四十年間的十二年前,我們差出宣教士到肯尼亞,相隔十二年之後,我們才差出另一對宣教士夫婦前往金三角。十二年之久,讓我們感慨宣教之路途何其漫長,非有作出選擇回應神的決心和堅持,實難從零開始在異域建立神家。神秘的金三角雖然不是在一帶一路的沿線,但其未來的發展不容忽視,今日在金三角所建立的宣教點,是為了將來聚居這地的華人作了預備,使他們雖離鄉在外卻被帶進早就建立起的屬靈家園。

「慶幸」在四十年間的十二年前,我們開展了大埔永光堂,至今他們穩定出席崇拜有三百多人。他們充滿年青人的創作力量,現今探索在場地和使命上的擴展。從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見到昔日永光的足跡,而他們亦能夠從母堂窺見他們可以奮進的未來。

「感恩」在四十年間的三十五年前,我得以蒙召踏上全職事奉之路,從昔日剛成年到現今已步向壯年了;生命之短促更提醒我們,好好把握時機來愛惜光陰。衷心多謝在這四十年來,堅守崗位的牧者和肢體默默地在這個群體中付出,沒有怨尤。他們一直發揮其「生命力」、「感染力」、「推動力」和「擴張力」,他們的生命清楚闡明何謂「尊貴的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