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四十年來集體靈修

周健雄牧師

八十年代我初返教會時,平日早上有晨更,每個禮拜三有祈禱會,都是由牧者主領的。到了後來祈禱會才分拆為「培靈」和「讚美」兩部分,但仍在同一天晚上舉行,肢體可任選其一參加。除了日常的培靈聚會外,教會定了每年的四月為「饑饉月」,鼓勵弟兄姊妹省吃儉用,把剩下來的金錢奉獻「五餅二魚運動」,支持香港和國際五旬節聖潔會的宣教工作。「節制自約、操練靈性、饑饉儉樸、分享豐盛」成為整個四月份的動態靈修。到了八月,教會推動肢體參加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從中支取靈糧,儲備充足的屬靈生命去迎戰世界的誘惑和挑戰。十二月,弟兄姊妹移師到尖沙嘴文化中心做「聖誕盛讚」崇拜,並在尖沙嘴和佐敦一帶報佳音。

到了九十年代,教會大力推動肢體的集體靈修生活。首先,伍牧師認為肢體不能只知道慶祝基督的復活,卻沒有深入思想和體會基督的受苦,於是推行受難節崇拜。當年為了讓全堂肢體可以一同參與崇拜,特別租用了灣仔新伊館來做崇拜,盛況空前。從此之後,受難節崇拜成為永光肢體最所重視的屬靈聚會,預備時間往往用上一整年。後來更在受苦週的週一到週四推出受苦週晨更,鼓勵弟兄姊妹在這幾天一早參與晨更,用情景化的方式思想基督為世人所受的苦。
繼此之後,教會推動節期化的靈修生活,把教會生活分為將臨期、聖誕節期、主顯期、新年感恩期、大齋期、生命成長期。每一個節期反映基督事件的不同重點:將臨期的靈修重點是「迎接基督的降生、仰望基督的再臨」,以掛飾的操練把生命主權交回給上帝。聖誕節的重點當然是歡欣歌頌救主的道成肉身,降臨人間。主顯期的靈修重點是思想並回應主耶穌在世的工作和教導。大齋期的靈修重點在於思想基督的受苦。但傳統大齋期共有四十天,往往跟中國人的農曆新年重疊,與農曆新年的歡欣、團聚、送舊迎新的氣氛格格不入。幾經考慮後,教會把傳統四十天的大齋期縮短,在農曆新年期間引入新年感恩期,而以受難節前的28天為大齋期。

在大齋期內,推出「格外的敬虔」小冊子,由傳道人每天撰寫經文淺釋及分享,幫助肢體們做每天的靈修操練,近年更在受苦週前推出「塵土」和「十架」兩次全堂認罪祈禱會,幫助肢體領受從神而來的赦罪之恩,進入受苦週。而在同一時間推行的「五餅二魚運動」,則推動弟兄姊妹以饑饉節約行動來支持普世宣教。大齋期過後是生命成長期,這是全年節期中最漫長的日子,肢體們經過大齋期的操練後,以更新了的靈性生命在世上為主作見證。2005年,教會更把生命成長期最後一個主日定為感恩節,鼓勵肢體為所領受的恩獻上感恩祭。

九十年代也是教會開始建堂的時候,在每個月的第一個週三晚上舉行「合一仰望求新殿」祈禱會,為建堂事工各大小事項禱告。新堂落成之後,這個祈禱會改成今天的大堂祈禱會,為教會的異象和事工、普世宣教工作、香港社會和神學教育禱告。至於讚美祈禱會和培靈祈禱會則分別在週三和週五舉行,週三是集體敬拜,週五是集體靈修,讓弟兄姊妹自由參與。由去年開始黃牧師大力推動週三讚美祈禱會前的認罪祈禱會,讓肢體們經歷蒙恩赦罪的福分。

至於平日的晨更祈禱會,多年來都由少年團肢體主領,以敬拜、禱告、親近神來開始新的一天,領受上好的福分。青年團肢體若也想同得這福分,也歡迎你們逢週二到週五,早上7時正到7時45分到小禮堂來,與少年人一同禱告、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