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聖誕期默想── 無言者,原是有情人

 

潘耀倫牧師

今天是12 月29 日,距離我們慶祝元旦還有兩天,我們一同認識「大希律」。

(一)
大希律(Herod the Great,74 ~ 4BC)被羅馬君王立為巴勒斯坦的統治者,他是以東人,是政治家,深得凱撒的信任。從〈馬太福音〉第二章,我們看見的是一位因聽見有一嬰孩生下來要作猶太人的王而惶恐不安,甚至因為要鞏固權位而殺嬰的暴君。可以想象,他絕不會受猶太人歡迎。故此,在那位除《聖經》之外對大希律著墨最多的猶太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37 ~ 100)筆下,大希律自然不會是什麼好角色。也許因為要守護的東西太多,大希律十分多疑,年老時殺妻、殺友,更身患惡疾,死因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兒子沒有他那份能耐,以致大希律死後,原本歸給他一人轄下的巴勒斯坦,要分為四份;於是便出現了我們在《和合本》常見的名稱「分封的王」(tetrarch),“tetra-” 就是四分之一。
然而, 今時今日, 聖地遊踪的幾個重要景點── 凱撒利亞(Caesarea Maritima)、希律堡(Herodium)、馬撒達(Masada),以及沒有實物、只有模型的第二聖殿〔the Second Temple,也稱「希律聖殿」(Herod’s Temple)〕,都是大希律所建造或擴建的;他為人類文明留下了不少記號,即使只有遺址,已令人嘆為觀止!因此,他除了政治手段了得,更是一位偉大的建造者。當然,建造工程又與政治手段有關,例如「凱撒利亞」這名稱,顯然就是向凱撒獻媚之舉措。「維基百科」以“colossal building projects”(龐大的建造工程)來形容這一連串的建樹,而“colossal” 這形容詞,與我們熟悉的歌羅西(Colossae)教會的名字,在字源上大有關係。

(二)
其實,電視劇/電影的蛻變早已教曉我們一個道理:人,正邪難辨。小時候看《蝙蝠俠》,蝙蝠俠是正,小丑是邪;長大了看《蝙蝠俠》,兩個都有心理問題。既然如此,我們讀聖經的時候,必須看得立體一些,對聖經提出連串問題:作者所站的是什麼立場?作者選取的是什麼素材?作者採用的是什麼手法?作者敘事從什麼角度?這不是為了挑戰權威,也不是「為拗而拗」,而是為了更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意圖,以致我們能讀出準確的信息。當我們對時代背景及大希律本人有了更多了解,我們便更能明白〈馬太福音〉的作者要表達的信息:不錯,從文明和建造的角度看,大希律是偉大的,但在神的國度裡,他卻是局外人;從政治的角度看,大希律是精明幹練的,但他卻不識天道,妄想與神角力;從人倫的角度看,我們頓然明白了,一個多疑得連妻子和朋友都不放過的人,又豈會愛惜別人所生的孩子?
於是,反過來看,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到底是怎樣的君王?祂在人世好像無甚建樹,但祂卻發動了心靈的工程;祂在政治上是失敗的,自己人棄絕了祂、外邦人殺害了祂,但祂卻是父神的兒子,成就了父神的旨意;祂宣揚的是天國的倫理,將人倫的關係更新了,視遵行天父旨意的人為母親和弟兄姊妹……
〈馬太福音〉的作者刻意抹黑大希律嗎?不是,亦不必。只是他有話要說,要借大希律這人,幫助我們認識主耶穌。聖誕期內,我們不妨循這方向再翻看福音書,看看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對我們可有什麼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