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曠野與大齋期

曾寶玲牧師

記憶中,在過往的格外的敬虔曾分享過對曠野的一些體會及反思。今次試從大齋期的歷史,參讀「曠野大學」的環保領袖之言,再推介走向曠野的苦路行操練。

初期教會怎樣訂定大齋期的歷史,我們現在實不易查究,但肯定與耶穌基督在曠野四十晝夜的禁食祈禱有關聯。大齋期的拉丁字Quadragosima意思就是四十日。英文稱大齋期則為Lent,這字源於古英語Lencten,意思是春天。所以,教會大齋期的意義,從字面解,大致可以說是在春天舉行的禁食、祈禱、默想和操練克己生活的節期。在教會傳統,信徒據耶穌在曠野禁食四十晝夜的事蹟,在大齋期以禁食操練,體會飢餓和缺乏,領略耶穌為世人的付出,以此堅固信仰的心志。由此可見,大齋期是從肉體的貧乏中,經歷生命的富裕。

群山在召喚,我必須攀登;群山在邀請,我必須出發。

走向戶外,我發現,其實是走向內心。

以上是「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JohnMuir)的名言,他曾說過:「成千上萬的又疲倦、又緊張、超文明的人們,正開始發現去到山中是回到家;曠野是不可或缺的。」1社會學家描述我們的生活為「太多物質,缺少大自然成分」。我們花太多時間於室內、連結於科技,因而必須付上代價。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常錯過這種敦促,以致讓壓力和思緒駐留在身子裏面。能夠遨遊四海當然很棒,然而我們不一定非得去到山中、海旁、或原野,才能補給對自然的缺少。其實就在自家的盆栽小區、鄰近的公園、甚至單單舉目望天/雲/山/星也能獲得同樣的滿足。我們也可閉上眼睛,靜聽自己的呼吸,那種自主的流動,豈不就是神供應的自然的氣息!就在這靜心停駐的時刻,我們就與神的創造再連結、降服於祂的敦促裏。

大齋期進入第二週,請參考崇拜後播出的短片,鼓勵各小組自行設計一次適合全組,再加一點點挑戰(如禁食、禁言、背負重包進行)的野外苦路行,好好體驗如繆爾所說:你在山地裏徒步不是光靠一雙腿,在荒野中過夜不是光靠一堆火,你要回到你的內心深處,回到真正的家,找到自己的靈魂。

1約翰‧繆爾(JohnMuir)是美國早期環保運動的領袖,他出生在蘇格蘭一個信仰
敬虔的農莊主人家中,從小熟讀聖經。11歲時全家移民美國威斯康辛州,少年繆爾除了勤勉地協助務農,也喜歡閱讀數學、文學書籍,最有興趣的是自然科學;他覺得上主的話語不但寫在聖經中,也可以從原始森林邊的樹木、溪流、生物……中體會到。他深受上主所造的大自然吸引,渴望更加認識、了解,無法抗拒這個呼召,於是離開農場,進入威斯康辛大學半工半讀,幾年後,他決定轉入「曠野大學」,從印第安納長途跋涉到佛羅里達,之後又展開從美西步行至墨西哥灣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