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在苦路上,在十架前

曾寶玲牧師

「衪本有神的形像……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節錄)

今日是棕樹主日,棕樹在昔日的以色列群體是一重要標誌。棕樹對於以色列民的意義,可追溯至主前168年,當時塞琉古國王安條克四世刻意在宗教上羞辱以色列人,把豬作為祭牲帶進以色列人的聖殿獻祭,強迫馬加比家族的祭司向宙斯獻祭,祭司反抗,帶領家族起義,成功建立馬加比家族的王朝。與安條克四世抗爭時,族人並沒有正規的軍服,身上只以棕樹枝識別,因此馬加比王朝發行的錢幣上就刻上棕樹枝作記念。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群眾舞動棕樹枝向耶穌揮舞歡呼,就猶如歡迎期待已久的王帶領他們「起革命」一樣,全城的人不論統治的羅馬官兵或是以色列民眾都十分驚動(太廿一10)。

二十一世紀呈現於我們面前的生活,乃是令人惶惶不安的現況。在一個重視資訊流通,言論自由的世代,只是一個不同的想法,或一件以不同形式表達的事情,對另一方而言,卻認為那是徹頭徹尾的邪惡。我們日益發覺,排斥異己扭曲我們對真相的理解,使我們對他者存有偏見。又使我們以恐懼和憤怒,來回應不在我們(愈來愈小的)圈子內的所有人。神學家米洛斯列夫‧沃弗(Miroslav Volf)1指出救恩的到來,不僅在於我們與神和好,也不僅學習與他者共同生活,同時更在於當我們效法基督,採取危險又代價高昂的行動,就是伸出手來向他者敞開,擁抱他們一同投在神的懷抱裏。這便是「十架擁抱的愛」,這樣的愛,既否定了命運的必然,也轉化了仇恨的力量,在這個愈來愈多衝突和疏離的年代,勇敢張開雙臂,去擁抱他者的生命。

棕樹主日,提醒信徒:耶穌在世最後一週,沒有在群眾(包括門徒)的歡呼聲中實現他們所期待的政治革命,反而勇毅地走上十架苦路,展開了一場改變人類本性與命運的革命,延續至今。願我們在受苦週裏,不論我們是獨行或是與人同行,都跟耶穌相遇,心靈得開啟,生命被觸動,把在十架上耶穌擁抱眾生的愛,帶進我們的生命與時代裏。耶穌對世人毫無保留的愛,藉著看似幽暗的十架,讓我們看到光明、榮耀、上帝,尋找到人生旅途的意義。

1米洛斯列夫‧沃弗(Miroslav Volf)原藉克羅地亞(前南斯拉夫之一部份),經歷蘇共暴政、內戰和種族清洗。美國富勒神學院道學碩士,德國杜賓根大學神學博士,現為耶魯大學系統神學教授。他的經典著作是《擁抱神學》(Exclusion & Embrace : A Th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Identity, Otherness, and Reconciliation,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