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我在這裡

黃月英牧師

「我在這裡」是童子撒母耳的一句名言,我們自少就熟悉他兒時的事跡。那幾個深夜,撒母耳三次聽到呼喚他名字的聲音,他便到祭司以利那裡,以「你叫我嗎?我在這裡」來請示以利的吩咐。「我在這裡」是謙遜和積極的回答,沒有聽而不聞或裝聾扮啞。那份「領命」的純潔和隨時「效命」的預備,使撒母耳從赤子成為了偉大的祭司和先知。

「我在這裡」是清楚和堅定的表白。可是,很多時人的忙亂、充塞或迷失,使人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那不是弄錯了地點,而是對自己從那裡來,正在做什麼和將要往何處去的迷茫。「我」和「這裡」的關係,不是乾在某處「打卡」,其中涉及生命意義的抉擇和委身的行動。「在」是時間、青春和生命的投放,為的是不想枉過,而是力圖把生命盡情地活透。

記得幾年前,中學舊同學相聚,其中一位同學一再表示我是有福的人,因為我年輕時便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一直堅持到現在,省卻了很多尋尋覓覓的時間。她的提醒使我為生命曾走過的日子而感恩不已。在永光這個群體四十多年,其中三十九年是全時間的牧職事奉,原來我也是以人生的歲月,試圖把「我在這裡」扎扎實實地活出來。

「我在這裡」是對呼召的回應,抉擇後是人生漫漫長路。為了養育兒女成長,一些職業女性放下專業的優越,「家庭」就是她們那「我在這裡」的選取。不少幹活的工人,從事勞動艱苦的行業,「地盤」是他們的「我在這裡」,背後是對家人的承擔和責任。因此,「我在這裡」是一生的召命,不是一個剎那的回應,而是一生為自己所追求的意義和責任而付上代價。

以賽亞先知極可能從撒母耳身上學會了如何回應神,因此,當神呼召他的時候,他就以「我在這裡」作回應,然後再加上一句「請差遣我」。他在猶大國危難之際,沒有選擇自尋去路,而是在那幽暗的時代,活出「我在這裡」的人生,來回應「神的差遣」。

八月尾將會在少年團的一個退修會分享「失望與盼望」的信息,如何向少年人宣講才讓他們懷有希望,是我正在思考的方向。然而,撒母耳和以賽亞的回應給了我有力的提示︰若要在失望的處境中帶出盼望,那不是把「盼望」講得「明天會更好」,而是當仍然有人說「我在這裡」時,那裡便有盼望。換言之,當人如撒母耳般赤誠地面對呼喚,並有著以賽亞那「請差遣我」的氣概時,盼望的燭光便會燃點起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