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樂富區新開了一家主打「一人一鍋」概念的火鍋店,對我這個熱愛火鍋、又自認為「孤獨的美食家」來說,實在充滿吸引力。獨自用餐時,我總習慣帶本書或雜誌作伴。那天中午前往這家新店用膳前,隨手從圖書館挑了一本過期刊物,主題剛好是「食」。等候餐點送來時,我翻閱內文,大大的標題映入眼簾:「你平時食緊幾錢一餐飯?」我愣了一下,心裡不禁嘀咕:「呢個是全店最便宜的套餐,但又算不上便宜」,弟兄姊妹,你們又會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呢?
這本刊物由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發行,該期介紹了多位曾經歷飢餓與困苦的人生故事。一邊獨吃一邊閱讀,感覺是有點奇特的。這些故事雖然不盡相同,卻呈現出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共同點:對他們而言,能吃飽固然是好事,但真正令他們感到幸福的,卻是「有人陪伴一起吃」。即使生活匱乏,他們仍樂意與人分享;當困境稍緩,更願意透過烹煮服事他人。談到他們難忘的一餐,或深刻的飲食記憶,幾乎都離不開與家人、朋友或身邊的人一起吃喝的場景。你們有甚麼關乎「食」的開心記憶?是與誰一起分享?
閱讀福音書時,我們會發現主耶穌經常在飯桌旁與人建立生命的連結。在猶太文化裡,筵席是增進彼此關係和兄弟情誼的場合。被邀請一起用餐的人被視為「自己友」,而稅吏與罪人往往不被接納。然而,耶穌打破這界限,主動邀請那些被排斥的人同桌共食。祂的行動不只是單純地吃飯,更是在宣示:「你被接納,也被愛!」正因同桌共食具有深遠的意義,也就不難理解法利賽人和宗教領袖為甚麼會對耶穌的做法感到不滿。
在飯桌旁圍坐,一邊吃飯一邊聊天,看似平凡,卻蘊藏著深厚的屬靈意義。愛筵,不只是聚餐而已,更是刻意締造的屬靈團契,在分享食物與歡笑的過程中,我們彼此敞開、彼此連結,也一同指向神的愛。每次同桌共食,不僅是愛的實踐,更是情感的交流、生命的塑造及關係的建立。因此,每週主日崇拜後,能與弟兄姊妹同桌共食,其實是進入團契生活。這樣的時刻,是寶貴的、值得珍惜的。然而,在速食文化與忙碌生活的影響下,我們是否漸漸忽略了這份「飯桌上的塑造力」?是否讓一起開飯變得形式化,而非心靈的交流?願我們重新看見愛筵的價值,使每次與肢體共食的經驗,都成為主愛的延伸與見證,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建造生命。
慈愛的天父,感謝祢賜下日用的飲食,讓我們在忙碌與孤單中,仍能因一頓飯而得著溫飽與安慰;求祢幫助我們不被速食文化與生活節奏所吞噬,讓我們珍惜與弟兄姊妹一起吃飯的機會,重尋其中的屬靈價值。願我們在分享食物的同時,也分享生命、分享愛,使我們的飯桌不只是飽足的地方,更是祢愛的見證,恩典的延伸,奉耶穌基督的名祈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