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羅馬書分享—強者弱者

在《羅馬書》課程最後一課,劉博士講授《羅馬書》最後的部份︰保羅在《羅馬書》14-15章勸導兩班人︰「堅固的人」與「軟弱的人」,這兩班人為着彼此不同的飲食習慣而互相論斷。「軟弱的人」為固守猶太習俗及飲食傳統而不吃肉的信徒;「堅固的人」則是認為凡物都是潔淨的,故對飲食沒有特別顧忌。「軟弱的人」會指責「堅固的人」沒有因為上帝的緣故而避免接觸不潔淨之物;「堅固的人」則取笑「軟弱的人」不明白凡物潔淨的道理,是信心軟弱的人。這成為羅馬教會信徒爭執的其中一個原因。

保羅在《羅馬書》的最後部份,關注一些具體的生活細節,而這些生活的細節正反映着羅馬教會不同群體的相處問題。保羅希望羅馬信徒能在生活的細節上,具體地實踐以愛相待的教導。愛從來不是高言大志,惟有在生活的細節才能反映出愛的實踐。保羅雖然在神學上認同「堅固的人」,認同凡物潔淨的觀點;但他卻勸導「堅固的人」要約束自己這方面的自由,不能因他們所持的知識而令「軟弱的人」跌倒。「堅固的人」若與「軟弱的人」同桌食飯,就應該按照「軟弱的人」的生活習慣而行;「堅固的人」所擁有凡物潔淨的知識只是給予他們更大的自由作出調節。保羅的總意就是︰「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 羅十五1 上-2)

我們都會認同在教會裡要實踐愛。在某些場境,當我們十分清楚自己就是「堅固的人」的時候,我們會願意限制自己,樂意照顧「軟弱的人」的需要。例如在主日,大堂的電梯會預留給長者與兒童;相信年輕力壯的弟兄姊妹限制自己乘坐電梯的機會,樂意行樓梯。但實踐愛的困難就在於我們有時不能分辨誰是「堅固的人」、誰是「軟弱的人」。在小組生活中,我們可能曾為到以下的情況作出爭論︰到那裏食飯,食平些還是貴些;小組應該有什麼的聚會模式、多些外出還多在教會;可否一邊聚會一邊照顧嬰兒…因各人都有著自己限制、偏好、習慣的地方,好像都需要照顧,沒有任何一方明顯是「堅固的人」或是「軟弱的人」。這時候又應如何處理呢?

其實,每一個在信仰上願意長進的人,都應該自視為「堅固的人」,主動限制自己以便更好地服侍別人。因為在信仰的路途上,屬靈的前輩也是曾經這樣包容和接納我們,他們寧願自我限制和吃虧,為的是讓我們逐漸在靈命上長進過來,好使我們這些被扶持的「軟弱的人」,有一天能成為扶持他人的「堅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