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世而不屬世

經過了兩週的分享,有弟兄姊妹問我︰為何所介紹的雋語均是來自外國的?我國雋語不也值得分享嗎?之前未有分享我國雋語,不是由於它們沒有介紹的價值,而是本人對這方面的涉獵不多、認識不深(真是說來慚愧啊!)。撰寫本週的分享時恰巧到了北京參加教牧交流活動,在這氛圍下,我想到了初中時老師在課餘時分享的一首詩的節錄,特與大家分享︰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飲酒.結廬在人境》陶淵明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較為熟悉的是這詩的後半段「采菊東籬下…欲辨已忘言」,而全首詩的基本意思當然是欲表達作者那悠然自得、寄情山水,心靈不被外間騷擾的出世情懷。然而,若單就上述的選段,我們卻可提出不一樣的理解。

上述選段所闡述的重點並不是出世的心態,事實上作者所身處的地方正是一熙來攘往的地方;因此,這選段所欲凸出的重點應是即使作者身在繁華的街道,卻依然心懷免於世俗煩擾的秘訣—「心遠地自偏」。誠然,人與其所身處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但即使如此,人卻不必被所身處的環境牽著走︰人的心靈能否寧靜,不單是由環境來造就,更不應被環境所支配;這正是詩人「心遠地自偏」所欲表達之意。

對於信徒來說,這樣的理解是別有意義的,因我們的信仰雖然強調靈性修為,但從來也不強調出世的。我們信仰所強調的是「在世而不屬世」。這是一種很具生命張力的展現,因我們一方面不應脫離這世界(在世),但在其中,我們卻不要被世界所同化(不屬世)。正如《羅馬書》所言︰「不要模仿(be conformed)這個世代,倒要藉著心意更新而改變過來(be transformed)」(新譯本)。

這是一個被上主改變的過程。弟兄姊妹,就讓我們的生命繼續被上主的道而改變,以致我們都能成為一個在世而不屬世的門徒吧!

註:這選段的意譯大概如下︰我雖住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卻能免除世俗的喧擾。問我為何能夠做到?心靈遠離塵俗自然幽靜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