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生之勇氣

「神學」對很多弟兄姊妹來說是一個令他們望而生畏的名詞,相對來說,比「聖經」與「信仰」來得遙遠和陌生得多。「神學是高深的…」、「神學是難以明白的…」、「神學是那些學者在象牙塔內苦心鑽研的…」是不少人對神學的印象。這樣去理解神學並非全錯,因神學固然有其深澀難明之處,也當然是不少人苦心鑽研的成果。只是,大部分的神學卻不是只停留於象牙塔內、故作高深的虛言妄語;神學的基本目標乃在於以信仰的角度來回應每一時代的獨特處境,應與生活和信仰息息相關,如以下的一段雋語︰



“The courage to be is the courage to accept oneself, in spite of being unacceptable.” — Paul Tillich
「有勇氣地接納自己– 儘管自己不被接納– 這就是『生之勇氣』。」(意譯) — 田立克

田立克認為,「焦慮」(anxiety)是威脅著人類生存的一種最基本的感受,尤甚於「恐懼」(fear)。皆因「恐懼」總是指向一些特定的對象︰如怕蟑螂、怕失業、畏高…,這些的恐懼固然真實,但因有著明確恐懼的對象,只要透過合適的方法來處理,這些的恐懼總是能夠被克服的。然而,「焦慮」卻是沒有對象的︰如對生命的空虛感、認為生命是沒有價值/意義、對生命消亡的不可知、不可掌握的感覺…。田立克認為,這些均是人類「焦慮」的展現,不單時常困擾著我們,更是威脅著我們的生命。

要突破焦慮對我們生命的影響,需要的是勇氣。田立克稱之為「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就如先知哈巴谷雖然喪失了種種生活依靠,卻依然因信靠上主而喜樂,這種發乎對上主堅定的信而產生的勇氣︰是一種「即或不然」(in-spite-of)的勇氣。( 參但三18)

生之勇氣,從來不是事事屈從於天命,或漠視痛苦之真實,更不是對天痛罵的寧死不屈。生之勇氣是能夠面對生命的矛盾,即使(in-spite-of)人生無常且苦痛難耐,卻能擁抱神聖的臨在,得著莫名的平靜安穩。

生之勇氣是一種信仰的表達。弟兄姊妹,雖然生命中我們總有著不少會令我們感到焦慮與不安的時刻,然而,我們能否因著信仰而嘗試在其中展現出如此這般的生之勇氣呢?

主耶穌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