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閱讀與信仰、人生(1)

自問不算是一個很喜歡閱讀的人。但近來在與一些肢體交流閱讀心得時,在點算存貨期間重遇了一些年輕時曾閱讀的書本。輕輕翻閱那些陳舊的書本時,發現當年的那些閱讀或多或少地承載並塑造了我的信仰,以至生命。
有一本對年少時的我影響至深的書,那是一本出自一位本地的神學工作者手筆的書。那書吸引我的地方並不是因那作者是一位精通新舊約原文,以及西方哲學、神學的牧師;那書吸引我的地方是因為那是一本講及苦難與信仰的書,更重要的是,那是一本記錄了作者親身與生命中的苦難踫面時的信仰與生命反思的書。

本書深印著基督信仰,是出自一位有堅實神學訓練牧師的手筆。一如很多探討相類課題的書籍,書中的開首討論了人們在面對苦難時常會發出的問題:「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是我?」然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高高在上地闡述一個有基督信仰的人「應該」怎樣去面對苦難的問題,也沒有抽離地以其熟悉的神學或哲學來分析苦難為何物;作者以自身的經歷--被惡疾纏繞,真誠地檢視其生命現況,並真誠地反思其信仰系統。以下為書中其一段當作者思考「為什麼是我?」這問題時的節錄:

「我們自己問了那麼多遍,可曾得過答案呢?我們也聽見別人問過這麼多遍,誰又真是知道底蘊呢?都沒有,我們從來未聽過一個滿意的答案,但我們仍然要堅持問下去。
(然而,)信仰不是用來解釋人生,而是要來承載人生的。信仰的承載力是我們能接納生命,而不需逃避的原因。假如我們仍然不明白生命是需要去承擔而不是喋喋不休,那麼跑去生果欄看看苦力是怎樣工作吧,他們會一邊扛著一百斤的貨物,一邊問為什麼是我嗎?(或是在)公車上就會看到無論怎樣努力都會被教育制度淘汱的學生,他們仍然快樂地上學,這就是生命的真實的意義。」

從作者身上我意識到,生命的或順或逆的境況並不是一個供我們質問上主「為什麼」的問題,更是一個邀請我們靠著信仰的力量來承擔的邀請。生命的逆境從來都不會浪漫,但卻是真實無比的。弟兄姊妹,上述作者的觀點有否對你帶來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