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佛洛姆的《愛的藝術》(四)愛的實踐

「愛的實踐」這一章陳述的是那些想要實踐愛的人必備的品質與態度。
品質方面,佛洛姆認為所有藝術的學習皆不可缺少四項:
一、守規矩;二、專心致志;三、有耐性;四、投入最大的關注。但在資本主義的薰陶下,人們已因為每天被規範於工作間八個小時(或以上),而對其他規矩產生反叛,因此不願再自我克制。其次,人們被訓練在同一時間內處理多項工作,應付幾個問題,這也使安靜、聚精會神變得愈來愈困難。追求快速獲得結果已成為風氣,因此耐性已成為罕有的質素。最後,無論學習哪一門藝術,缺少了最大的關注,人們極其量只能是一個業餘愛好者,而永遠不能成為行家裏手。

另一項人類社會漸漸失去的知識就是那些「只能通過成熟的人、有愛的人的在場才能傳達的身教」,意即,人們愈來愈不懂推崇擁有傑出精神品質的人,卻在追捧「明星」,但能真正影響時代、帶來文明和進步的其實是前者。這一點,看來從佛洛姆的年代至今從未改善過。
然後是態度。對於愛的藝術的實踐,佛洛姆提出一項有別於其他藝術但必備的條件:克服自戀。自戀的人缺乏客觀性,因此不能正確地看待人和事。而客觀思考的官能是理性,理性後面的情感態度是謙恭。最後,佛洛姆強調人必須懷著信念(或信心),「對愛來說,是對自己的愛有信心;對自己能使對方產生相應的愛有信心,對這種愛的可靠有信心。」
信念產生勇氣,只要加上積極性,人們就能實踐愛:「在積極的狀態下,沒有懶惰的地盤。……愛的能力要求強烈、清醒、昂揚的生命力等狀態;這些狀態只能是生命中其他領域的創造性、積極性傾向的結果。」
對於生活在廿一世紀、資訊爆炸時代、難以專心致志的人,以下這段話尤其值得一讀:「任何活動,只要以一種專心致志的狀態去做,只會使人更加清醒(儘管事後會有自然的疲倦襲來,但這種疲倦也是有益的);而任何一個不專心的活動都會把人整得昏昏欲睡──但真到了晚上卻又難以入眠。」這幾十年來,積極推動靈修操練者不斷作出類似的建議,例如專注呼吸、學習安靜、默觀等,其原理都是一樣,為要幫助人將散渙的精神重新收歛,幫助人活在當下。也許我們真要決心在一天之中闢出二十分鐘「無電子產品」的時間,嘗試在神的同在裏更新自己,注入愛的力量。緊記使徒約翰的話:

愛是從神而來的;神就是愛(參約壹四7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