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瑞賢/永光堂幹事
三年,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耶穌完成了祂的使命,醫治、趕鬼、傳道,最後走上各各他山,為我們釘十架受死,三天後復活,成為了教會的根基。
石屋亦由一間荒廢的舊屋,復修為「新簇簇」的古屋,既帶著古老的外觀,同時擁有洗擦過後的石牆、重新加上的窗、屋頂,粉擦過的「藍恩記」招牌。整間屋好像變成新的一樣。
三年以前,由德亞瑟博士(當時擔任國際五旬節聖潔會世界差傳部長)來港主持祝聖感恩禮;三年以後,他(現任國際五旬節聖潔會主理主教)回到香港見證著石屋復修工程的完成。
伍牧師及黃牧師同樣是在三年多前,讓我看到異象,驅策我成為幹事,為石屋獻上一分力。想起當初,自己不過是一個黃毛丫頭,在學校修讀的科目亦是理科,與歷史、文化「大纜都扯唔埋」,但卻被揀選成為協助石屋搜集歷史資料的人,的確有點不可思議。石屋的身世也不可思議:起初她是日佔政府所興建的安置區,後來成為逃港難民的住宅,誰想到她今天竟會為神所用,成為教會服侍社區的媒介。
在這數個年頭,上主一直帶領我,讓我從歷史中發掘趣味,發掘與石屋相關的每一個小故事。上主又差派一班肢體協助我,當中還有一位肢體連續看了一年份量的報紙,只求在字裏行間找出石屋的身世之謎。又有肢體願意捐出陪伴了他們幾十年,滿載了與家人回憶的古物。上主又安排我得以遇見一些石屋的前居民,連帶認識了他們的家人和朋友;有從相片中找到聯絡途徑的;有主動聯絡政府,再轉介來的;有在坊間導賞團認識的。感覺就像是在茫茫大海裏,抓到一尾尾的魚。上主藉著一次次奇妙的相遇,讓我知道在自己不可能的事,在祂手裏成為可能。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十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