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一粒死了的麥子(一):救恩

一粒死了的麥子(一):救恩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

基督教信仰使人得著生命──永恒的生命,豐盛的生命;但通往生命的道路,卻是透過死亡。聖經呈現的基本觀點,不是把肉身的死亡視作生命的結束,而是屬神的人通往永恆生命的途徑。在7月份的牧者分享,我們將以「一粒死了的麥子」為主題,以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將「死亡」視為作門徒的重要特質的理解,闡述「死亡」在基督教信仰五個層面的意義。「死亡」第一個層面的意義,就是救恩。

「死亡」是人在地上生命的終結。在聖經中,「死」是人類犯罪的代價,但同時,神差祂兒子耶穌基督來到我們中間,取代我們的位置,擔負我們一切過犯,甚至為我們死。我們都犯了罪,而罪的工價乃是死,神卻藉無罪的基督為我們的罪代贖而死。而基督徒受洗是要歸入主耶穌的死,與主耶穌同死同復活,進入由主耶穌所開展的新生命。保羅巧妙地運用及豐富了「死亡」的意象,表達人生命在基督裏的徹底改變。

「所以,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們順從身子的私慾。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倒要像從死裏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羅六12-13)

在救恩的層面,「死」是指「向罪死,向神活」。早期神學家奧古斯丁在信主前常陷在情慾的罪中,與不同女子有婚姻以外的關係,這也成為了他歸向上帝的攔阻。在奧古斯丁慕道的期間,有一天,他聽到關於一些埃及修士的高尚聖潔生活,他深深反思自己雖是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卻為情慾所困。他為自己陷在罪中無力自拔而悲痛、慚愧,他奔向花園中,伏在樹下痛哭。這時,他聽到一個聲音說:「拿起來讀吧!」他的面色大變,抑制著眼淚,拿起一本他所讀過的保羅書信;急忙翻開,視線即落在這段經文:「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十三13下-14)自此以後,奧古斯丁心裏有了平安,他感覺有從上帝而來的能力勝過罪惡,內心起了極大的變化。奧古斯丁在決意受洗後,便脫離了與不同女子的性關係,持守獨身,亦辭掉在皇家學校的教授工作,投身教會事奉。在希坡,奧氏為非洲那一帶地方創建了第一所修道院,作為訓練教會領袖人才的場所。而其餘生則致力於牧養教會、宣講福音、救濟貧弱等事業上。為了解決北非教會的各種爭端,他更不辭勞苦,四出召開宗教會議。餘暇就從事寫作。

奧古斯丁受洗後的確是向舊我死去,人生方向完全扭轉。各位弟兄姊妹,我們若要作主耶穌的門徒,讓我們反思自己能否活出救恩的真正義意,向罪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裹卻看自己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