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或職場如同社會的縮影,聚集不同背景、性格和價值觀的人。每天的相處與合作難免遇到挑戰,有時甚至感到孤單無力。作為基督徒,我們渴望在生活中活出信仰,但現實往往不如理想。教會的小組,正是我們學習同喜同悲、彼此同行的起點。
一.現實不完美,同行仍可能
保羅在羅馬書勉勵信徒:「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十二15)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深刻的屬靈智慧。當時羅馬教會充滿分歧:富人與窮人、自由人與奴隸、猶太人與外邦人,各有不同的習慣和身份認同。猶太基督徒曾因政治原因被驅逐離開羅馬,外邦基督徒則承擔教會的責任。五年後,猶太基督徒回歸,卻發現教會已由外邦基督徒主導,雙方在信仰理解和實踐上產生分歧,缺乏合一。
保羅提醒我們,教會的合一不是靠人的努力,而是基督救贖所成就的恩典。信徒都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各有角色、互為肢體。既然生命相連,就要分甘同味、憂戚與共,超越背景限制,活出彼此相愛的見證。
二.認同他人處境,緊貼愛的源頭
「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是對彼此生命處境的認同。這涵蓋人生所有的高低起伏,提醒我們要在各種情況下彼此陪伴。「同樂」不只是口頭祝賀,更是將對方的喜樂當作自己的喜樂,主動參與、分享,感謝神的恩典。「同哭」不僅是同情,更是分擔重擔,成為對方的支柱,幫助他走過困難。外邦基督徒若能理解猶太基督徒的痛苦並主動關懷,便能減少偏見與怨恨;猶太基督徒也能欣賞外邦基督徒的承擔,彼此認同,打破不和,建立真正的合一。
坦白說,單靠人的意志很難做到同喜同悲。我們往往自我中心,容易標籤「唔夾」的人,甚至在小組裡形成小圈子。唯有以基督的心為心,才能打開同行的空間。因為耶穌是愛的源頭,也是捨己愛人的完美榜樣。祂不僅因我們陷於罪中而深感痛心,更主動承擔了我們的罪,為此付上重大的代價,這正是祂與我們「同悲」的最深結連。而祂在第三天復活,顯明祂是生命之主,更主動將救贖恩典賜給我們,使凡信祂的人都能與神和好、與人和好,並引導人開展充滿喜樂與平安的人生。
三.突破本性的桎梏
若信徒之間要持續同行,就必須突破自我中心或世俗價值的桎梏,效法基督捨己,願意為別人好處而放下自己的權利,甚至不怕蝕底地扶持他人走過人生高低起跌。保羅的教導挑戰我們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卻要以基督的心為心。我們要主動關心那些我們覺得「無咁熟」、「唔啱傾」、「唔夾」或被忽略的弟兄姊妹,認同他們的生命處境,學習與他們同喜同悲、憂戚與共。如此,小組便能成為真正彼此關懷、互相支持的屬靈家庭。無論喜樂或哀哭,都有人願意陪伴同行,分擔重擔,一同分享成長的喜悅。
親愛的主耶穌,感謝祢賜我們彼此同行的恩典。求祢幫助我們以祢的心為心,以同理心體會彼此的生命處境,彼此分享生活上的甜酸苦辣,也願意互相分擔重擔,無論喜樂或哀哭,都能真誠地結伴同行,活出合一的見證。求祢建立我們成為真正的屬靈家庭,讓祢的愛在我們中間流露,成為世界的光和鹽。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