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本談及作者在經歷苦難時所作的信仰、生命反思的書中,作者曾談及一個很有趣的題目。話說作者當時因要每天到醫院接受治療,在不知不覺間他留意和接觸了許多與他一樣要接受治療的病友。當中有著不同生命處境的人:有已是垂垂老矣的長期病者、也有著仍是天真爛漫的小孩。當作者與這班不論背景、年齡、人生歷練均不同的人交流時,卻發現他們都有著一些共通點:這班人對自己患病的狀況均沒有埋怨;他們或是認命,或是簡單地接受。他們均視患病與健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他們都平靜地接受這些事情,而沒有特別去找什麼理由或言辭潤飾──而他們都不是基督徒。面對著這班每天在身旁穿插的病友,令作者感觸良多,以下是其中一個他想到的問題:
「那麼為甚麼基督徒遇上苦難時有那麼多怨言?
病友那分沉實地應付生命逆境的勇氣叫我想得很多,特別是一個問題:我們基督徒是不是給寵壞了?就像一個富戶人家給寵壞的孩子那樣,完全不能應付人生真實的風雨?」
「我想到耶穌基督。在候診的時候我想到祂,我想祂在這情況時會怎麼樣呢?耶穌基督會因為有了特別的身分而提升了祂的自重感嗎?祂會把自己的際遇放大數倍來使之有價值嗎?或是不斷把內心的感受強化並邀人一起參觀,使之成為有意義?
恐怕都不會。耶穌基督一直是以無比的實在來走生命的每一步,常常刻意回避不知底蘊的群眾,拒絕不成熟的群眾感情,又愛在山嶺與曠野間單獨一人參悟自己的命運,凝聚所需的勇氣,然後才步入塵世。沒有打鑼,沒有嘶叫,只是一步一步的,甚至不問下一步是成是敗,就像走上十字架的那一步──噢,我明白了,這豈不正是信仰所賦予的生之勇氣嗎?是一種真真實實地承擔的勇氣,不是叫人停下步來,一齊留意你預備或可能預備去承擔的把戲。」
讀畢作者的這段反思,我感觸良多。我不禁自問:我是否正是那些「寵壞了」的信徒?基督信仰有否幫助我更勇敢地面對人生?我有否真切地從耶穌在世的榜樣中學到「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
弟兄姊妹,你又從中得著了怎樣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