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分享

佛洛姆的《愛的藝術》(三)愛及其蛻變

這裏所指的是「當代西方社會中的愛」,但別以為那就與我們無關,因為佛洛姆主要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及由此產生的精神狀態如何影響愛的發展。悲哀的是,愛已漸漸被各種形式的「假愛」所替代。

按佛洛姆的分析,資本主義裏,人的獨立性變得模糊,只依附於龐大的經濟體系之內,人的口味被標準化,易受外界影響,又能被明確地預測。結果是,人已被經濟弄成一件商品,利潤成了人最大的關注。儘管人仍然渴望與別人親近,但實際上都是孤獨的、充滿了恐懼感和罪疚感。
然後佛洛姆檢視種種愛的異化。篇幅有限,我們只談婚姻。婚姻只成為團隊的一種,「丈夫應該理解他的『妻子』,並樂於幫助妻子。他應該善意地讚賞他妻子的新裝束,也要稱讚她的飯菜。反過來,每當丈夫疲勞不堪、怨氣十足地回到家的時候,妻子則應該細心地傾聽丈夫抱怨工作上的麻煩事;要是丈夫忘記了她的生日,妻子不應生氣,而應該通情達理,理解丈夫。」讀到這裏,也許我們都不覺有何問題,甚至認為這就是夫妻之道。但請看佛洛姆對此的評注:「兩人終其一生都是陌生人之間的關係,卻像塗了油一樣潤滑,但他們之間絕不會達到『心與心的關係』。他們總是彬彬有禮,互相迎合,皆大歡喜。……人在『愛」中找到了一個抵禦孤獨的港灣。找到了一種兩人聯合對外的同盟,這種二人自我主義被認為是愛和親密。」
然後佛洛姆再指出不同形式的假愛,其中一種形式稱為「傷感之愛」。「一對男女在現實中不能穿透彼此的隔膜,卻會被熒幕上愛情故事的悲歡離合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樣的夫婦會為被往日的愛情回憶深深打動,也可能被對未來的愛情幻想深深打動,「他們生活在過去或未來,但就是不生活在現在。」
以上種種,皆因人誤以為愛裏必然沒有任何衝突和矛盾,於是習慣成自然地逃避衝突。就算是衝突,其目的不過是企圖迴避真正導致衝突的原因。既缺少這不怕衝突的勇氣,真心的溝通不能出現,愛也就沒有可能。

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四18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