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煒濤、曾詠欣、鄧恆生、王詩敏/宣教關懷小組
突破世俗浪潮,興起創意宣教路
歐洲,曾經是一個基督教發展蓬勃的地方,當中不少國家也以基督教國家自居。由十三世紀以來,歐洲社會逐漸掀起一股文藝復興的浪潮,引發了人們對人文主義和理性科學的盲目崇拜,營造了一種輕看、質疑宗教信仰的氛圍。宗教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漸漸衰落,參與教會聚會的人數亦愈來愈少。信仰,普遍被認為是人們逃避現實、麻醉心靈的藥物。學者認為這是世俗化的現象。在歐洲的處境中,如何培養人們對神有渴慕的心靈,又能回應他們對藝術與科學的渴求呢?
在世俗浪潮中,國際五旬節聖潔會(下文簡稱“IPHC”)以創意開拓了宣教路。IPHC宣教士兼西南歐地區總監Linwood Berry在西班牙透過藝術探索及分享作為佈道策略。Linwood Berry起初投身西班牙服事上帝,身無分文,只有一支畫筆。有一次,他看見宣教同工的經濟需要,就揮動畫筆,運用自己的恩賜,以賣畫所得的收入來支持同工的事奉。漸漸地,他因畫風獨特而備受賞識,名聲漸大。於是,他決定在西班牙、北美和德國開設畫廊,藉分享作品、專題演講等方式向人佈道。同時,他開設藝術工作坊為信徒提供藝術佈道的訓練。Linwood Berry的作品常常散發著屬靈的香氣,全賴他有敏銳的觸覺去觀察現代人的生活,再憑畫寄意,揉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神學洞見成為一幅幅膾炙人心的藝術作品。觀眾往往透過畫作切身感受到上主向人宣講的福音信息。這正是IPHC宣教士Matt Helland於總會的宣教士訓練中心網誌所分享的信息:傳福音時,必須依靠聖靈的工作,以具體和貼身的方式向人展現耶穌的愛。

另外,IPHC在三個西歐國家營運咖啡屋事工(Coffee House Ministry),包括西班牙、比利時和德國,提供佈道機會,咖啡室都位於具策略性的地點,為要以友誼佈道的方式接觸更多在職場的失喪靈魂,也成為信徒禱告聚會的地點。而當地宣教士亦致力於植堂及建立更多聖經學院和訓練中心。在現今人口流動性高的歐洲社會,願這些事工能栽培出更多熱心的門徒為主作見證。

近年,不少宣教士察覺西歐的穆斯林人口不斷上升,他們就毅然搬到較多穆斯林信徒聚居的地段,與穆斯林建立鄰舍關係,把握機會傳福音。IPHC世界差傳部於一月份在Facebook發出的代禱事項中,表示歐洲需要更多年輕的信徒加入短宣行列,花三個月至兩年的時間,進入歐洲這工場。讓我們來為西歐的傳福音事工運動祈禱,求神興起更多年輕的工人,奉差遣為主撒種、澆灌,收取莊稼。

華人宣教路線圖:從校園到回流祖國
近三十年,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及改革開放,有能力送子女出國留學的家庭有爆炸性增長,不少學生早於高中已負笈求學。英國私立學校委員會(Independent Schools Council)附屬學校每年接受過萬名中國留學生。據英格蘭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of England)的數據,在讀碩士生中有23%為中國留學生,26%為英國本地學生1,因此校園成為了華人宣教工場。願歐洲華人教會能把握校園佈道的機遇,讓廣大的中國學生能在求學時歸信基督。
若歐洲的華人教會能成功領華人留學生歸主,這將為歐洲的福音工作帶來超乎想像的正面影響。根據最新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在2013年出國留學的華人回流人數已達35萬人。這些回流的知識分子返國後不少會擔任重要工作,並在政界、商界帶有影響力。請為回流的基督徒學生祈禱,求主使用他們不單能以合神心意的價值觀貢獻中國,更求主讓他們能積極向同胞傳福音。

圖表:歐洲地區中最多華人的六個國家及其宣教事工的統計數據
華人人口 | 華人教會 | |
英國 | 335,000 | 103 |
法國 | 233,000 | 27 |
意大利 | 170,000 | 36 |
西班牙 | 131,000 | 28 |
荷蘭 | 113,000 | 25 |
德國 | 110,000 | 25 |
1. David Bosch 闡述宣教,參考David J. Bosch, Transforming Mission: Paradigm Shifts in the Theology of Mission (New York: Orbis,1996),390.